首页 > 校园 > 正文

应理性看待数学竞赛

时间:2019-03-18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987 次

     前不久闭幕的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国队无缘金牌,一时引发热议,多年来关于奥数的争论重新点燃。抛开比赛的一时得失不论,这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数学竞赛和数学教育的切入口。

 

      首先应明确的是,衡量一个国家数学整体水平,包括数学教育和数学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都不能以数学竞赛获得的金牌数作为唯一标准。仅凭金牌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数学素养和发展前景,更是不靠谱的做法。

 

数学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皇冠,是其他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数学学习对于青少年思维训练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数学竞赛只是促进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果把数学竞赛本身看做最终目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它与学生升学、教师评优等密切挂钩,进而大肆追捧,不但会加重学生负担,打乱教学秩序,扭曲教育理念,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也有可能把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和关注过度吸引到赛事上,反而无法认识数学的价值所在。为了竞赛拿金牌而开展魔鬼训练,更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扼杀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只是,凡事就怕一刀切,如果就此把原本火热的数学竞赛及相关活动马上降至冰点,也是不可取的。应该看到,数学竞赛在为具有数学天赋和特长的学生提供平台的同时,还发挥着推动全社会数学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妨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谈起中国乒乓球的辉煌,总会提到这项运动在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实还应看到,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夺得冠军,直接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乒乓热,乒乓球开始被奉为国球,出现了全民打乒乓球的盛况,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乒乓球文化。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竞赛活动与社会文化建设和全民素质提升的互动规律。

 

数学与乒乓球当然不能简单画等号,但道理是相通的。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今天,数学素养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更加凸显。而在全媒体时代,数学竞赛的新闻关注度更高,社会效应更强,社会动员力也就更大。如此一来,也就更有必要引导学生、家长、教师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数学竞赛,发挥其本来的作用,激发青少年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普及与提高,进而真正提升全社会的数学素养


来源:网络


责编:王娜   李丹

相关资讯

  •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城乡信息参考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差距。而城乡差距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于教育的差距,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就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性人才,人才的培养......[详细]

  • 用心用情做好毕业教育

    城乡信息参考网: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鲜明底色,是支撑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绵延发展的精神纽带。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机遇与挑战并存、理想与现实碰撞,都更加考验个体乃至一......[详细]

  • 推动促就业工作整体再加力

    城乡信息参考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工委书记陈奕君主持会议,自治区副主席廖品琥介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整体情况。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民营服务业发展交流商会、润建股份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