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 > 正文

爱孩子,就放手让他们去劳动

时间:2025-11-10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53 次

傅小芳 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副理事长、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教授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创造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去劳动,去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孩子太小,吃不了苦”“学业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去劳动?”“万一发生安全事故怎么办?”“不是有保洁员、有扫地机器人吗,还需要孩子亲自去打扫卫生吗?”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对学生从小参加劳动持质疑态度,甚至有些家长会自己或花钱请保洁人员到学校去包办代替孩子的卫生值日。

   能否放手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劳动锻炼,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水平,而且关系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发挥,需要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

   劳动教育具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和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创新的综合育人功效,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近年来,教育部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公布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推选48个劳动教育优秀典型案例,将劳动确立为国家必修课程、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等,切实推进劳动教育和劳动课程的落实落细。各地各校高度重视以劳育人,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劳动必修课程全面开设,学生劳动素养显著提升。

   彰显劳动教育育人价值,一方面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试想,如果某天放学后,一个唱着“……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的小学生蹦蹦跳跳走出校园,书包被立即转移到家长的肩上;回到家中,孩子想露一手,用劳动课上学的烹饪技法做一个拿手好菜,却被家长规劝着去学习;晚饭后,孩子打算去洗碗,等来的不是家长的鼓励而是阻止,如“你洗不干净的!”“砸破碗、扎到手怎么办?”……孩子将如何维持劳动热情,劳动教育又将如何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会?

   出于对孩子的“爱”,所以不忍心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不甘心让孩子把大好时光用在学习之外,不放心让孩子在劳动中接受磨炼,这种主观上的“不忍心”“不甘心”“不放心”有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孩子缺失在真实情境中见世面、经风雨的成长机会。长此以往,有可能造成部分孩子在面对劳动时习惯性表现为不担责、不情愿、不作为。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执着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基因。“耕读传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是备受推崇的良好家风。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必须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

   劳动对于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都意义非凡,它是孩子们现在和将来幸福生活的密钥、安身立命的护照、笑傲职场的法宝、走向辉煌的阶梯。因此,孩子需要接受全面、系统、深入的劳动教育,在丰富多元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素养。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正致力于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劳动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乃至社会和谐、国家建设、人类文明进步密不可分,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教育大计、民生大计、国之大计,愿意提供参加各种各样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机会,帮助孩子们锻炼成长。

   爱孩子,不是庇护,而是赋能;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陪伴成长。放手让孩子去劳动,才能让他们经受锻炼,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才能使他们手指更灵活、头脑更敏捷、心灵更充实、身体更健康,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爱孩子,就放手让他们去劳动吧!

来源:半月谈网


责编:陈浩     王慧

上一篇:抱歉暂无数据
下一篇:大学校园开放的边界,划在哪儿才合理?

相关资讯

  • 爱孩子,就放手让他们去劳动

    城乡信息参考网: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创造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去劳动,去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详细]

  • 大学校园开放的边界,划在哪儿才合理?

    城乡信息参考网:网络舆论上要求校园开放的呼声强烈。一方面,不少网友认为公立大学由财政支持,开放公众参访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应有之义,“门”开得太小有悖公立大学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现实需求不容忽视,巨大的......[详细]

  • 谨防“校园树洞”沦为谣言“发酵池”

    城乡信息参考网:“校园树洞”的价值在于为情绪提供安全出口,而非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唯有个人守底线、平台尽责任、高校强引导,才能让“校园树洞”真正发挥倾听治愈、信息互通的功能,回归“安全、理性、有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