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 > 正文

谨防“校园树洞”沦为谣言“发酵池”

时间:2025-11-03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33 次

半月谈评论员 郑明鸿

    近日,重庆工商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该校信息代发平台“工商秘密”发布匿名投稿,指控该校法学院一名老师“上课特别刻薄”“媚男”“把没礼貌当幽默”。当涉事教师强硬维权,并要求其拿出相关证据后,该学生道歉说,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被教育,她才在前述平台和个人朋友圈发表了对相关老师的不当言论。

   在各大高校,“校园树洞”普遍存在,本质上是“匿名表达空间”。“校园树洞”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迭代,承担着情绪宣泄、信息互通和校园监督等功能。此次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受到广泛关注,不少人担忧,“校园树洞”已在一定程度上沦为谣言“发酵池”。

   这一担忧不无道理,有的学生缺乏情绪管理和法治认知能力,存在“匿名即免责”的错觉,混淆了“情绪表达”与“恶意造谣”的边界;有的“校园树洞”运营者信息审核能力和意识不足,埋下了不实信息广泛传播的隐患。当“校园树洞”成为谣言“发酵池”,危害显而易见,不仅会给受害者造成名誉和心理伤害,还会扰乱校园秩序。

   整治这一现象需要多方合力。一方面,平台运营者要建立“投稿—审核—发布”机制,对那些涉嫌指控他人的投稿,尤其要严格审核信息的真实性,必须要求投稿者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将谣言拒之门外。而作为信息发布主体的学生,也要时刻谨记,匿名从来不是伤人的挡箭牌,自由表达更不能突破法律边界。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这类平台的监管和指导,加强学生媒介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让他们明白匿名绝不是为了给造谣提供空间。同时,还要畅通线下倾诉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合理的情绪出口。

   “校园树洞”的价值在于为情绪提供安全出口,而非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唯有个人守底线、平台尽责任、高校强引导,才能让“校园树洞”真正发挥倾听治愈、信息互通的功能,回归“安全、理性、有价值”的初衷,而非沦为传播谣言的“帮凶”。


来源:半月谈网


责编:茹冰  林夕

上一篇:抱歉暂无数据
下一篇:每天50万份的上海校园餐,究竟有没有“问...

相关资讯

  • 谨防“校园树洞”沦为谣言“发酵池”

    城乡信息参考网:“校园树洞”的价值在于为情绪提供安全出口,而非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唯有个人守底线、平台尽责任、高校强引导,才能让“校园树洞”真正发挥倾听治愈、信息互通的功能,回归“安全、理性、有价值”......[详细]

  • 每天50万份的上海校园餐,究竟有没有“问题”?

    城乡信息参考网:校园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校园餐已经是“磨破嘴”的问题。关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安宁,更关乎社会对教育环境的信任底线。学生餐的管理难点,就在于链条较长、环节较多,......[详细]

  • 乌达区流动法律超市进校园 筑牢成长防护网

    城乡信息参考网:为强化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营造优良的校园法治氛围,助力青少年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成长,10月9日至11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委政法委、乌达区法学会联合乌达区妇女联合会等部门把“流动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