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 > 正文

留学两年败200万:别让骄纵教育浇出“巨婴”

时间:2018-12-20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053 次

留学两年败200万:别让骄纵教育浇出“巨婴”

 

父母如果不能学会积极和理性地爱孩子,而是一味地放纵娇惯,那么,育出“巨婴”就是高概率事情。


据报道,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年轻人,留学两年花光父母的200万并弃学,归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坚持了不到两个月就再次弃学,接下来整天与游戏为伴,一事无成,仅剩下向父母伸手要钱。不言而喻,这名年轻人成了活脱脱的“巨婴”。




稍微梳理一下这名年轻人成长的轨迹。在他10岁的时候,父母因三观不合离异,他随父亲。一年后,父母分别再组织家庭,他就一直由奶奶监护和照顾。奶奶对他百般溺爱,总觉得父母离异孩子受委屈了,所以加倍地补偿他缺失的“爱”;而父母也总是觉得亏欠了孩子,对他总是有求必应。


18岁高中毕业后,母亲觉得应该把他送出国去培养,就送他到新西兰读预科。结果,两年败光200万,却连预科都无法通过。


可以这么说,这名年轻人之所以成为“巨婴”,完全是父母和奶奶联手的家庭教育下一点一点地浇灌出来的。


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把一个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养模式分为三种:权力型、权威型和放纵型。从这个男孩的成长史来看,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完全是典型的放纵型。


放纵型家庭教育模式的特点就是父母或者养育人对孩子无条件满足,娇惯宠溺,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受到严重的抑制,身体在一天天成熟,但心智和人格却滞留在儿童状态——退缩、任性、脆弱、不负责任。

像类似这名年轻人的成长轨迹,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着相似的问题。父母和养育人总觉得父母离异是对孩子的亏欠和伤害,所以就无条件满足孩子要求,试图用加倍的关爱来弥补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和“亏欠”。


但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心态和做法根本就是错的。对于离异的父母来说,当孩子已经是儿童晚期,濒临青春期,离异的过程有必要让孩子参与、讨论。这不仅是夫妇俩的事,也是孩子的事,所以提前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理解事情的性质以及父母会怎样给予他适应新成长环境的支持。


否则,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离异,在情绪沮丧期又面临新生活方式的适应,一旦没能顺利适应,其人格发展则会受到压抑。这是其一。当父母和养育人心态上觉得父母离异亏欠孩子,因此通过无条件的物质满足和行为娇纵,就好像用溺爱的茧壳把孩子包裹住,使他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一点点被抑制,直到损害。这是其二。这两项大体就是“巨婴”养成的心路历程。


相比于用娇纵的方式来溺爱孩子,高质量的爱是支持和陪护。支持就意味着要了解和发现自己的孩子到底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然后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陪护则意味着父母要花时间来陪伴孩子。只有陪伴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状况,才能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支持,以共同建设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父母如果不能学会积极和理性地爱孩子,而是一味地放纵娇惯,那么,育出“巨婴”就是高概率事情。


来源:新京报


责编:张琪   李欢

相关资讯

  • 爱孩子,就放手让他们去劳动

    城乡信息参考网: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创造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去劳动,去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详细]

  • 大学校园开放的边界,划在哪儿才合理?

    城乡信息参考网:网络舆论上要求校园开放的呼声强烈。一方面,不少网友认为公立大学由财政支持,开放公众参访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应有之义,“门”开得太小有悖公立大学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现实需求不容忽视,巨大的......[详细]

  • 谨防“校园树洞”沦为谣言“发酵池”

    城乡信息参考网:“校园树洞”的价值在于为情绪提供安全出口,而非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唯有个人守底线、平台尽责任、高校强引导,才能让“校园树洞”真正发挥倾听治愈、信息互通的功能,回归“安全、理性、有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