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丽华解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引言:几年前,我来到了遵义红军总政治部旧址,这里陈列着长征途中在遵义出版的《红星报》第十二期第三版。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曾无数次在文献中与它相遇,可此刻亲眼目睹这份报纸,这些铅字忽然有了温度。在人类战争史上,长征是世所罕见的绝境行军。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九死一生的征途中,《红星报》始终随军前行,成为党中央在长征中的重要意识形态阵地。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934年,当红军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时,他们带了两样“武器”:枪支和纸笔。在湘江血战、雪山草地的绝境中,《红星报》从未停刊。它记录了强渡乌江的英雄事迹,歌颂了红军指战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更在遵义会议后第一时间传达党的正确路线。可能就有同志问了:“命都快保不住了,为啥还要办报呀?”因为我们党深知:钢枪能守住阵地,笔墨能守住信仰!一张报纸能让快冻僵的战士想起“革命理想高于天”,一条标语能让快溃散的队伍凝聚力量,一首歌谣能让雪山垭口的寒风都变得温暖——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力量,比枪炮更能穿透人心。《红星报》不仅成为红军战士们了解形势、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更成为凝聚军心、鼓舞斗志的精神旗帜。也让人民群众最充分、最全面、最真实地了解红军,支持红军。
长征的胜利,从来不只是脚底板走出的奇迹,更是信仰照亮的征程。红军长征中的宣传文化工作,犹如雄浑战鼓,在艰难困苦下凝聚党心、军心,在动摇瓦解敌军、散播革命火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两万五千里的浴血征程提供了强大精神的动力。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其极端重要性,在历史兴衰中尤为凸显。在历史上,因意识形态建设出现问题而导致国家动荡甚至解体的例子并不少见,苏联的解体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人类,叫做“夜间人”。他们白天和官方的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到了夜间,立马换上了另一幅面孔,大肆传播西方价值观,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苏联的历史成就与发展道路。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背叛。他们的存在与活动,在悄无声息间瓦解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动摇了苏联社会稳定的思想根基。最终,在内外多重因素的冲击下,曾经强大的苏联因意识形态防线的崩塌等原因而失去了凝聚力。这座社会主义大厦轰然倒塌,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为后世敲响了守护意识形态阵地的警钟。以史为鉴,我们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它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党史,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要取得伟大胜利,一刻也离不开思想的引领,离不开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思想。
“不日新者必日退”。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意识形态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我们在相关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推出了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文艺作品。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比如有一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它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为原型,以长线叙事的方式全面地还原张桂梅建设华坪女高的全过程。该剧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尤其是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网友表示“剧情真实又不说教,看得我是又哭又笑”;还有观众评价说,《山花烂漫时》让他感受到张桂梅从来不是一个神坛上的人,她脚踏实地、平实普通,但是这种脚踏实地,却有着对于信仰、信念的坚持。我们类似的影视作品还有很多,比如说《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等。
我们不禁要追问,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凝聚人、引领人?我想,它绝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不是刻板的内容,而是融进日子里的温暖。它是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是年轻人手机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刷屏。从《红星报》的铅字到今天的短视频,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那股子能把十四亿人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总而言之,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从脱贫攻坚的壮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是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抵御风险挑战的“精神长城”。
当我们站在民族复兴的路口回望,会发现那些最动人心的故事,永远是信仰的故事;那些最有力量的声音,永远是初心的声音。让理论接上地气,让信仰带着温度,这就是我们今天筑牢“精神长城”的密码——因为最好的意识形态,从来都是长在人间烟火里,活在亿万人心中的。
来源:光明网
责编:茹冰 陈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