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录 > 正文

读懂“鸡娃”背后的教育焦虑

时间:2019-12-16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046 次

学英语、做奥数、练书法,基础功课门门紧凑;弹钢琴、跳舞蹈、下围棋,兴趣才艺全面开花……“课外要补课、放假不放松”,这种不断给孩子安排兴趣班、不停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在网络上有了专门的指代词——“鸡娃”。如今,“鸡娃”不仅正在成为家长圈中的“流行病”,在舆论场上也引发了阵阵热议。

 

“今天你鸡娃了吗?”——戏谑的调侃,却勾勒出现实的教育图景。一边是家长们不计成本地为子女报名参加培训班甚至“超前教育”;另一边是孩子们“全天候”学习“十八般武艺”,不得不“超负荷运转”。当下,诸如“幼儿园学习编程”“11岁获专科文凭”“5岁儿童简历长达15页”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每每引发公众讨论。

 

最近引起关注的“凡学必赛,凡赛必奖”“花钱买奖杯”等比赛乱象,同样被认为源自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鸡娃的战争”如此上演,不免让人忧心:“打鸡血”的方式,是否存在透支孩子身心健康的风险?“鸡娃”式教育,能否实现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世间万物皆有时节,孩子成长亦有其个性与规律。以此为基础,适度挖掘其潜力、培养其兴趣,并无不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加码辅导力度的方式,也确实能在短期内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拔苗助长”“过度施肥”肯定种不出好庄稼。倘若家长们不顾实际一味养“鸡娃”,让子女长期面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那么孩子很可能心理失衡,最终失去持续奔跑的勇气和能力。

 

在今年的热播剧《小欢喜》中,就塑造了一位在母亲“高压政策”下喘不过气、最终患上抑郁症的高中生形象。家长为一时之领先而肆意培养“鸡娃”,不仅与成长规律背道而驰,而且很难称得上“为之计深远”。

 

成长,从来不是一条“单向道”。有学者将教育的价值分为两种,一为本质价值,一为工具价值。前者侧重人的发展和培养,后者关注教育的选拔与甄别。“鸡娃”的父母们误将考试、升学当作成材的唯一标尺,让孩子辗转于一家又一家课外班,追求一项又一项“认证”,期望子女能够在同龄人的竞争中“胜人一筹”。相比之下,家庭本该承担的人格与美育教育,却不得不给功利教育“让位”。可谓“跑偏”甚矣。当然,在孩子成长、成材的教育之路上,“本质”与“工具”息息相关、不可偏废。《小王子》一书中写道:“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以更大视野来看,“鸡娃”背后是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的“集体性焦虑”,一味苛责父母并不合理。实际上,这种焦虑情绪已经形成“剧场效应”,即看戏时前排起立,后排也不得不站起。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始“抢跑”,自家孩子却还在“热身”,家长们如何做到“云淡风轻”?当惊叹于一个个“牛蛙”横空出世,自家孩子却还是普通“青蛙”时,家长们又怎能不心急火燎?正如网友评论:“你不学,有人学,你不得不学。”在重重压力和焦虑的倒逼下,不少家长无奈中只好跟风“鸡娃”,对于孩子的要求与标准也在这一过程中水涨船高。

 

从“青蛙”“牛蛙”到“素鸡”“鸡娃”,折射出的“教育焦虑”需要理解,更需要深思。在社会不断努力提供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执着于“鸡娃”“拼娃”的家庭教育心态广泛存在;贩卖焦虑、制造需求的“影子教育”依然风生水起;“唯证书论”“唯竞赛论”的单一教育评价体系还未得到根本扭转。

 

正因为此,仍需各方合力共同纾解教育焦虑、回归教育本心,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成材。


来源:人民网


责编:李雪    王楠

相关资讯

  • 把党的支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城乡信息参考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将党的支部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党支部建设百年之际,系统地回顾和梳理党支部的发展历程及其......[详细]

  • 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要有新办法新举措

    城乡信息参考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详细]

  • 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城乡信息参考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历史的洗礼积淀下来的优秀成果,是革命精神和文化的宝藏,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