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录 > 正文

“爱折腾”的老支书

时间:2019-06-10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867 次

    



   419日拍摄的河北曲周县王庄科技小院。王庄村老支书王怀义把自家儿子的房子腾出来让农大师生们住,在王庄村建起科技小院。农大师生住在村里,随时帮村民解决技术问题。新华社记者 王 晓摄

 

在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曲周结缘46年的故事中,老支书王怀义的几次“折腾”加深了这段“缘分”。

 

在曲周县王庄村村口,记者见到了年逾八十的王怀义。因为曾担任过王庄村党支部书记,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支书”。

 

上世纪70年代初,王怀义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家乡。当时的王庄村到处都是盐碱地,村里连喝的水都没有,要喝水只能去邻村提。

 

“这里的土种地不行,村里靠吃国家救济粮。有灾的年份,全村一年吃救济粮16万斤。”想到当年的情景,王怀义仍摇头叹气。

 

作为当时的村支书,王怀义觉得自己必须得想想法子。1975年,王怀义打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石元春、辛德惠等农大科学家努力下,曲周首个改土治碱试验点张庄村有了明显改善。

 

王庄村和张庄村距离3公里。王怀义坐不住了,他跑到张庄,再三说明村里情况,请老师们帮王庄治碱。

 

“辛先生带着工具就跟着我来到王庄。”王怀义回忆说。

 

就这样,王庄村开始了艰难的治碱之路。王怀义说,那些年,农大的老师和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有一年冬天,村里的一个小水坝溃坝,农大的老师们直接就跳进水里挡水。我一看,跟着跳下去,村民们也一道干,直到堵住溃坝。”

 

打井、翻地、整田……在农大老师们的帮助下,王庄村的地里渐渐有了收成。

 

“头一年干、第二年变、第三年为国家拿贡献。”看到令人欣喜的变化,王怀义这样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多年过去,改土治碱有了成效,王怀义却没有停止“折腾”。

 

2009年,已经不再是村支书的王怀义了解到,合作社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提高产量。王庄能否成立合作社?他坐上北上的火车,找农大的老朋友讨主意。

 

“农大老师说,合作社完全符合国家政策,你的想法很好,大胆干吧。”王怀义请来农大曲周实验站的老师做技术指导,合作社慢慢步入正轨。

 

田间地头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经常得去曲周实验站找老师咨询。王怀义琢磨着,如果农大师生就住在村里,可以随时帮村民解决技术问题,那该多好啊。

 

他把自家儿子的房子腾出来让师生们住,在王庄村建起科技小院。

 

50亩地试验田,到100亩、500亩……试验田面积越来越大,产量也明显提升。科技小院得到大家的认可,王庄的农业发展之路也越走越顺。

 

   如今,王怀义还想继续“折腾”,他仍在与农大师生商量,如何实现村里农业的转型升级。

建立生物质燃料厂、发展手工业和养殖业、生产富硒小麦……王怀义有着各种探索的想法。“为了给村里做点事情,我不怕失败,更不怕折腾。”他说。


来源:经济日报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

  • 把党的支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城乡信息参考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将党的支部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党支部建设百年之际,系统地回顾和梳理党支部的发展历程及其......[详细]

  • 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要有新办法新举措

    城乡信息参考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详细]

  • 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城乡信息参考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历史的洗礼积淀下来的优秀成果,是革命精神和文化的宝藏,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