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安徽省副省长、省工商联主席王翠凤调研淮北市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时间:2018-08-10 | 作者:祝海洋 范为民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1147 次

安徽省副省长、省工商联主席王翠凤调研淮北市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城乡信息参考网安徽淮北讯:(祝海洋 范为民)8月9日上午,安徽省副省长、省工商联主席王翠凤调研淮北市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郑训练,省发改委副主任杨明,省文化厅副厅长何长风参加调研,淮北市副市长陈英陪同调研。
微信截图_20180810101700.png
大运河淮北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全长650公里,其中宿州段长141.5公里,自隋代到宋代一直沿用,通漕约500余年。
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经过1999年和2012年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柱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9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填补了运河考古的多项空白,曾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王翠凤在听取了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情况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综合保护大运河高度重视,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求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淮北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加强遗址保护利用的重大意义,统筹协调好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遗址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细化实化工作方案,多部门协调配合,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打造特色最鲜明、环境最优美、保护最完好、利用最充分的大运河遗产淮北段景观带。
微信截图_20180810101719.png
2017年9月,烈山区一路段施工发现宋金时期窑址,经过安徽省考古所抢救性发掘,5座沉睡千年的宋金时期窑炉惊艳亮相,这也是皖北首次发现的宋金时期大型瓷窑炉。在考古现场,王翠凤认真了解了烈山窑址发掘情况,要求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她对考古发掘人员在烈日酷暑下工作表示亲切慰问,鼓励考古队发挥专业精神、敬业精神,认真细致做好发掘工作。
王翠凤还来到淮北隋唐运河古镇,调研淮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视察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调研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情况。
调研期间,王翠凤对淮北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给予肯定,要求进一步加强遗址本体和环境风貌的保护,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将遗址保存、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总体规划编制,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扩大推介宣传力度,切实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