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大龄青年婚恋现状调查表明——
城乡“剩况”大不同耐人寻味
记者徐枫/文 制图/傅军杰
近日,由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举办的2018年“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报告评选结果揭晓,兰溪团市委主持的《大龄未婚青年的婚恋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被评为县级优秀调研报告。
这份长达万字的调研报告,揭示了当前兰溪大龄青年婚恋方面的一些新特点。
大龄青年:
城市女的多,农村男的多
课题执笔者、兰溪市青少年宫主任刘建有介绍,兰溪团市委对兰溪市域未结婚的30周岁以上男青年、27周岁以上女青年群体的婚恋问题展开了调研,随机抽取了机关部门、乡镇街道的大龄未婚青年200名(城乡各100名)样本,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大龄青年的婚恋认知、现状和存在问题。
这项调查发现,当前兰溪大龄青年婚恋方面有以下六大新特点。
1.大龄青年城市女的多,农村男的多。城市大龄青年,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差距竟然达到16%;而农村大龄青年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两者差距8%。
2.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结婚晚。单纯考虑区域、不区分性别,城区青年未婚年龄明显高于农村青年的未婚年龄,也就是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结婚更晚。同样是27~30岁的未婚青年,城市有33人,农村有51人;在31~35岁的未婚青年中,城市有45人,农村有29人;35岁以上年龄段则基本均衡。
3.学历高低两极分化。不管城市还是农村的未婚青年,初中等低学历和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的比例明显偏高,分别达到21.5%和17.0%。分析认为,低学历未婚缘于自身条件局限,而高学历未婚则是由其晚婚倾向造成的。这说明,除去区域、性别和年龄因素,学历不仅制约着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而且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婚姻观和价值观。文化素质对青年婚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4.机关事业单位中女性大龄青年比例最高。按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其他职业这一职业排序,男性青年未婚人数逐步增加;按同一职业排序,女性青年未婚人数却逐步减少。
分析认为,青年群体婚恋问题仍然深受传统婚姻习惯男“高”女“低”的影响,选择配偶往往要求男方无论是学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都要强于女方,这就造成高学历、高经济收入的女青年相对不容易找到匹配的对象。
5.收入高低影响婚恋。男性大龄青年收入越高,未婚数就越少,而女性大龄青年则没有明显的优势。课题组分析认为,男性大龄青年经济收入越高,个人的“自由度”就越大,其婚恋方面就越有选择余地。而女性青年收入的高低对其婚恋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相反,收入高的女性较之收入低的女性,未婚人数反而略有增加。这说明女性青年自立能力增加后,婚恋方面选择余地有所减小。
6.婚恋取向正在发生偏移。大龄青年婚恋最看重要素这一项调查结果表明,选择经济收入的占25.5%,选择家庭背景的占23.5%,两项相加几乎达到一半受访人数。这说明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正在发生异化,职业、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要素变成了确立婚恋关系的重要条件。
对策:
创新青年婚恋服务方式
根据统计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从社会、经济、大龄青年个体三个层面分析了成因。
社会原因: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影响(青年婚恋的功利化、世俗化倾向),社会传统观念的制约(男方无论是学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都要强于女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对大龄青年婚恋观念造成的影响。
经济原因:主要是婚恋要求太高,过多追求婚恋对象的经济条件。
心理原因:主要是容易产生身心焦虑(父母的期盼、外人的评头论足、心理的孤独感等,都会对大龄青年产生无形的压力,导致其心情不痛快),容易产生逃避心理(婚恋受挫带来心理忧虑,会在工作态度、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消极退缩倾向),容易产生隔离心态(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通过歪曲的认知来解脱自己),容易产生情感障碍(有些表现出不成熟、不理智现象,有些表现为个性膨胀,占有欲加强)。
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调研组建议政府、社会、家庭和大龄青年一起发力。一是要弘扬节俭文明之风,反对比富、比阔、比排场的陋习。二是要树立正确婚恋观念。三是要创新青年婚恋服务与方式,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拓宽大龄青年婚恋圈,构建未婚青年婚恋服务平台。
责编: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