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现实,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此之时,“生态文明”如中国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新的启示。“两山”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20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愈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与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共同发布报告,深入阐释了“两山”理念的理论创新、中国实践及全球价值。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向来是难题,发达国家的普遍路径是“先污染后治理”。“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如何兼得”,这一时代之问早早摆在中国治理者面前。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两山”理念,之后又撰文鲜明指出“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这一重大理念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上不断深化拓展。与之相应,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这是一场恢弘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大山里兴起“生态旅游”、沙漠里建起“蓝色光伏长城”、“林票”“碳票”汇成“绿色银行”、林下空间变为最佳“天然菌房”……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一系列生动实践有力印证了一个道理: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经济价值。鲜活的现实让人倍感“两山”理念的伟大之处——它不是用排他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打开一条通道,指出了一种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新路径。
告别“靠山吃山”,场景并不局限于“绿水青山”之中,更为高质量发展创造着机遇。环境经济学研究认为,适当的环境监管会促使企业进行更多创新活动,从而提升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着眼现实,在“三大保卫战”等环保行动引领下,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热情澎湃。一方面,传统优势产业降能耗、提能效,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比如,钢铁、焦化、水泥行业持续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极致能效工程,生产过程更加清洁、高效。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追绿逐新,壮大着新质生产力。比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助力我国在汽车制造上实现“换道超车”。不难看出,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前者又催生着绿色技术“上新”、绿色产业“焕新”,成为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大方向。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分量与日俱增。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一普遍共识,正在现实中转化为更多生动实践:从下大气力治理水环境污染,到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从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到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科学开展……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现实,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此之时,“生态文明”如中国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新的启示:“当我们保护一座山,守护的不只是树木鸟兽,更是人类的未来。”来自东方的思想力量,正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绿色就业机会……一位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直言,“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久久为功,方可善成。当下,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壁垒增多,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当此之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增大,可能出现局部或短期“绿色红利”释放效应有所减弱的情况。越是吃劲时刻,越要保持定力,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沿着业已被证明的道路坚定向前,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就能形成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从历史的山巅回望,改变人类发展命运的伟大成就,莫不源于点亮时代的思想光芒。“两山”理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20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愈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河纵横,重峦叠嶂,用好用足自然的馈赠,我们一定能让未来的中国既有现代文明的繁荣,也有生态文明的美丽。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编:三丰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