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录 > 正文

指尖技艺编出新时代富民路

时间:2022-11-20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804 次

山东新河草编:指尖技艺编出新时代富民路


 


群众展示草编产品制作技艺

 

中秋假期,在山东省青岛市新河镇青岛玉凤祥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砸钉扣、编绳结、缝背带,还有一组工人在忙着包装一批编织挎包。公司负责人李秋菊告诉记者,这批挎包的原材料是纸绳。走进公司的展室,记者看到除了陈列架上展示的收纳系列、箱包系列等,连茶几也是草编的。

 

“我们镇几乎没有闲余劳动力。不上班的、在家带孩子的,闲余时间都在做草编。”李秋菊告诉记者,村民在家编织的是半成品,公司收上来,再装配把手、饰品等,增加美观性。

 

新河镇是江北地区较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在业内素有“世界草编看中国,中国草编看山东、山东草编看新河”的美誉,是山东省低碳经济示范乡镇,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新河草编工艺历史悠久,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科学环保与社会价值相得益彰,极大地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草编产业在传承创新中成为乡村振兴、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

 

新河镇指间大象品牌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草编取材于自然,涉及麦秸秆、玉米皮及其他天然纤维几十个系列,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变废为宝、点草成金的典型富民产业。“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是对草编这一“炕头经济”的典型描述。

 

作为江北地区较大的草编工艺品加工出口基地,新河草编过去一直以外贸订单生产为主要模式。庞大的出口额掩盖不了“只生产、无销售”的产业短板,这种模式下,村民和加工企业处于产业链最底端,且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

 

近年来,为突破单一模式、开拓国内市场,新河镇开启了品牌化运作之路,2018年,“指间大象”商标面世。“大象”二字源于《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拥有本土品牌后,新河镇进行了一系列商业运作:20196月,在北京前门举办品牌发布会,面向全球招募合作运营商;随后成立“指间大象”品牌办公室,并积极推动企业参加文博会等有影响力的展会;在草编博物馆打造了电商中心,通过线上直播间等全力开拓国内市场。

 

新河草编工艺方法极为丰富,产品有120多个系列4000多个品种,其中,麦草辫和草茶垫最具特色,常用的编制技术手法有编辫、平编、绞编等。草编加工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分男女老少,为就业渠道狭窄的中老年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过草编实现就地就业。

 

往年,6月至9月是草编包生产的淡季,工人上班基本是半日制。然而,近年来,随着对国内市场的开拓,淡季不再淡。李秋菊介绍,目前公司新接的外贸订单已排到明年3月。

 

从新河镇人民政府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一窥近两年国内市场开发势头:2021年,新河草编总产值达30亿元,其中国内产值有6亿元左右。近日,借“‘山东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景区、进商超、进酒店、进非遗工坊”的东风,新河草编再次搭上山东省文化旅游品牌宣传的快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河镇鼓励企业将产品下发给经纪人,经纪人组织加工点的农民从事编织,形成“公司+加工点+农户”的高效模式。过去几年,新河镇党委镇政府号召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对子,采取优先招聘贫困户到公司打工,或将手工加工活送到贫困户家中且扣除成本让利农户的方式,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全镇424户贫困户中依托草编脱贫的有220户。

 

依托草编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集聚和草编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新河镇通过“指间大象”平台,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青岛百年编织小镇”。同时,当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在总长度4063米的新泰路、206国道等区域开展“新河编艺文化街”建设,打造国际草编文化工艺品风貌展示、休闲生活区。建设“指间大象”博物馆,打造非遗特色文创街,全面展示新河草编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当地还助力电商发展,建设“指间大象”优品小屋。整合零散的草编加工点和上下游企业,规划新河工艺品全链条乡村振兴产业园。在新河镇的街头,白墙黛瓦间草编元素无处不在,除了席地而坐编草编的村民,草编广场、草编墙画朴素地述说着新河草编的历史,就连道路两侧的路灯、灯笼、店铺招牌的样式、色彩也体现着草编文化元素。

 

新河镇党委书记王建平介绍,新河镇正以特色非遗文旅小镇建设为抓手,开工建设新河工艺品全链条乡村振兴产业园,意在打通设计、展销、电商、物流、仓储、品牌培育要素全产业链,探索新河草编焕新路径。目前,该项目一期91亩工地已完成土地手续的办理,正在进行基础施工。王建平说:“项目建成后,将面向全国招引草编工艺品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力争创建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草编工艺品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及内外销基地。”(苏锐)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王衡       钟静

相关资讯

  • 《南来北往》:列车背后的时代变迁

    城乡信息参考网:年代剧《南来北往》围绕铁路警察的工作和东北大院的生活两条主线展开,讲述了年轻乘警汪新与师傅马魁携手破案的故事,通过一列火车、一群邻里,展现了人间百态和人情冷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详细]

  •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江阴文艺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信息参考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详细]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利益耦合机制

    城乡信息参考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其中,体制机制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