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 正文

让植物人做伤残鉴定 能不这么折腾吗

时间:2021-10-25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732 次

马涤明


据上海电视台报道,一年多前,上海市民王先生因患脑部疾病不幸成了植物人,没有任何行为能力,然而,家属申请伤残鉴定证明时,被要求王先生本人必须亲自到场。

 

按理说,经过此前时不时曝出的“抬着90岁老父爬楼审社保”“抬九旬老人去银行刷脸”“瘫痪男子被告知必须本人到场换残疾证”新闻,不管是公众舆论的讨论,还是有关部门纠偏时的表态,都已经把无行动能力者该不该亲自到场的道理讲透了。这种情况下,又来了一个“植物人必须到场”的版本,这应该跟某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懂不懂道理”没多大关系。

 

家属求不动相关部门,最终只能费尽折腾将植物人患者,从一家医院抬到另一家医院去鉴定。可让家属费解的是,到医院后,医生直接写病历就鉴定完了。事实上,被鉴定人本已拥有齐全的检查报告、病历。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中央的惠民精神、简政作风已讲了多年。在“互联网+”无所不“+”的时代,行走不便甚至无法行走的残疾人群体却还没被“+”上。

 

已经是植物人,却要求必须本人到场,相关部门都各有理由,社区、街道方面说只负责信息填报、审查,其他问题跟他们无关;而残联则称“没有上门评残的”……实际上,能不能上门,终归是由“人”决定的,多一些人性化、同理心思维,给一位失去行动能力的植物人提供方便,没什么不可以。

 

最让人不解的,是残联工作人员对待残疾人的方式。作为残疾人的“家”,残联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要超过普通意义上的家;为残疾人排忧解难,本是残联的基本职责。然而,此事中,当地残联的处理方式,并没有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

 

再有,伤残鉴定制度的设计缺乏人性化的考量。此事中,涉事植物人患者原本就住在一家三甲公立医院,却一定要被抬到“指定医院”去鉴定病情。按理说,具有一定资质的医院,都有鉴定伤残等级的能力。而制度设计更应考虑到残疾人行动不便的实际,扩大鉴定医院的范围,允许他们就近选择医院。

 

相信,媒体曝光后,各方都会积极整改、反思,但公众更希望的是,这样的“不暖心新闻”别再出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李欣       王云

相关资讯

  • 打造“七强七力”党建品牌 推动国有企业基层党建融入中心工作创新实践

    城乡信息参考网:广东联通党委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制度制定、锻强队伍素质、建强组织基础,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广东联通落地落实。...[详细]

  • 儿童需要真心贴心之作

    城乡信息参考网: 当前中国艺术界专为低龄段儿童创作并受到他们喜爱的作品还不算多。据统计,我国0到14岁少年儿童人口目前有2亿多。这个数量庞大群体的健康成长,需要能够同他们的成长过程形成准确对应的众多艺......[详细]

  • 推动中国法学方法论创新

    城乡信息参考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落实党中央重大部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方法论创新则是其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