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 > 正文

青海师范大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揭牌

时间:2020-03-12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938 次

3月11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学和中国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举行揭牌仪式,开启了青海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新篇章,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科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伴随我国博士后制度产生,在我国设立已三十多年。受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建设水平限制,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多年来一直是青海难以跨越的“硬门槛”。

 

2019年10月份,经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同意在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青海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青海大学作物学专业设立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青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必将在青海省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青海省“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等重大战略实施的科技支撑机构。

 

中国史和地理学是青海师大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学校长期重视对这两个一级学科的建设,2013年双双成为学校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学科。

 

青海师大的中国史研究在注重中国史研究传统主要领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地域特色,以民族与宗教元素突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安多藏区及甘青民族走廊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作为特色领域,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走在了西北地区前列。

 

青海师大的地理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内一流学科”,是青海省唯一一个理学博士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处于C+水平。在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环境演变、高原地理与自然资源利用、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一直处于国内研究的前沿阵地。

 

青海师大校长史培军介绍,中国史和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对设在该校的“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育部藏族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等科研平台的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今后将努力把中国史和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成为中国史和地理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的学术高地。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

  • 谨防“校园树洞”沦为谣言“发酵池”

    城乡信息参考网:“校园树洞”的价值在于为情绪提供安全出口,而非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唯有个人守底线、平台尽责任、高校强引导,才能让“校园树洞”真正发挥倾听治愈、信息互通的功能,回归“安全、理性、有价值”......[详细]

  • 每天50万份的上海校园餐,究竟有没有“问题”?

    城乡信息参考网:校园食品安全,从来不是小事,校园餐已经是“磨破嘴”的问题。关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安宁,更关乎社会对教育环境的信任底线。学生餐的管理难点,就在于链条较长、环节较多,......[详细]

  • 乌达区流动法律超市进校园 筑牢成长防护网

    城乡信息参考网:为强化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营造优良的校园法治氛围,助力青少年在法治轨道上健康成长,10月9日至11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委政法委、乌达区法学会联合乌达区妇女联合会等部门把“流动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