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 > 正文

护好水源地 有了“千里眼”

时间:2019-04-25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043 次


卫星遥感数据锁定污染点


护好水源地 有了千里眼

 

 

幸亏有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我们及时制止了水源地环境污染的发生。说起不久前的一次执法,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工作人员孟智奇感慨。

 

有个违建养虾房位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涵养林带深处,在涵养林外看不到。当时接到在现场的生态环境部工作组通知,说密林深处甄别出有个带烟囱的房子,我和同事都不知道该怎么走到那块区域,最后还是跟着水源执法APP的地图标识,找到并在24小时内实施了拆除。孟智奇告诉记者。

 

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中,在摸查、整治、清理工作各环节,卫星遥感应用提供的数据支撑,为水源地保护立了大功。

 

传统工业企业空间分布位置比较确定,环境执法监察相对简单。相比之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执法空间范围大,有的区域覆盖几十、上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而且多地处于偏僻的山区或人烟稀少处,交通不便。同时,水源保护区域环境问题种类多样,如果采用传统地面调查手段来确定风险源名录及空间分布位置,工作量巨大且时效性较差,年度更新成本更高。

 

生态环境部研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执法卫星遥感支持系统(即水源执法APP),整合卫星发现的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题信息、卫星遥感影像、保护区边界空间数据、各省(区、市)自查环境问题数据和水源地现场执法督查数据,为现场督查提供后台支持。同时,融合执法督查人员的即时定位信息,实现移动端空间信息发布、共享与分析。水源执法APP把环境问题清单发送到现场执法人员手中,指导执法人员工作。

 

2018年全国水源地专项督查行动和2019年县级水源地排查的地方执法中,卫星遥感+执法APP2.0”已得到应用。

 

遥感应用不仅限于现场执法。根据现有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图,还能将所有斑块与地面实际情况一一对应描述标注,形成一份水源地保护区内开发利用状况的电子化、可视化原始档案。目前,这一工作已在4个城市试点。未来,卫星遥感将成为水源地日常执法和长效监管的常规手段。

 

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专家姚延娟表示,卫星遥感+执法APP”这一技术创新,使水源地监管彻底告别了过去完全依赖人工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推动我国水源地保护进入精准化、智能化时代。

 

来源:人民网


责编:程辉    李浩

相关资讯

  • 读《三国演义》,读出生命的节奏

    城乡信息参考网:少年时代无意中背过的《汉语成语小词典》、看过的《三国演义》,会在许多许多年后在我翻译《挪威的森林》等日本文学作品的时候派上用场呢?或许,漫长的人生中,我们总是在等待一个机会。抑或,那个......[详细]

  • 列车背后的时代变迁

    城乡信息参考网: 年代剧《南来北往》围绕铁路警察的工作和东北大院的生活两条主线展开,讲述了年轻乘警汪新与师傅马魁携手破案的故事,通过一列火车、一群邻里,展现了人间百态和人情冷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详细]

  •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暨城乡规划毕业设计(论文)竞赛在广州圆满落幕

    城乡信息参考网:8月18日,未来规划师——“广州规划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暨城乡规划毕业设计(论文)竞赛在华南理工大学隆重举行闭幕仪式,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高校教授、行业单位专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