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 > 正文

校服印枸杞商标为何引争议

时间:2019-04-19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101 次

北青报:校服印枸杞商标为何引争议

 

近日,宁夏彭阳县王洼镇中心学校的“校服印枸杞品牌名”一事引起多方关注。据悉这批校服来自一家企业的捐赠,目前已经全部回收调换。此事曝光并引发舆论争议后,涉事的宁夏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很自责,认为本来想做一件好事,结果没做好。

 

虽然这批校服源于无偿爱心捐赠,性质不同于一般的付费广告,但造成的负面观感不可小觑。背负着枸杞商标的校服,这份尴尬既是属于学生们的,也是属于捐赠人的——前者在没有选择的前提下,变成了“移动广告板”;而后者虽能自己做主,却以一种最不明智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公益回报”。

 

理论上,只有慈善行为同时给捐赠人和受赠人都带来了“福利”,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就此而言,企业给学校捐赠校服,并不是不可以追求回报,也并不是不可以进行品牌营销,关键还是分寸和技巧。动辄将商标打印在校服上,如此做法还是太简单粗暴了。

 

长期以来,涉学校的爱心捐赠,其实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捐赠人“利益实现”的问题。常见做法是,针对大额捐资助学,往往以冠名的形式作为“回报”,比如说冠名学校,冠名图书馆等。但对于小额捐赠、实物捐赠等,校方“回报”捐赠人的成熟办法却不多,这客观上抑制了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慈善热情。

 

“希望校服”项目效果不好,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捐赠企业,印上枸杞品牌的校服还是招致了轩然大波。此事实则很难单纯归咎于相关公司太功利,而更多还应该从整个慈善文化、募捐运作机制上去归因。当我们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方案”,便不能激励更多的爱心企业慷慨解囊,由此导致慈善“源流萎缩”,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可是,一旦为了慈善“开源”而不顾体面、抛弃底线,那么所谓的“慈善”就又会失去意义、扭曲异变了。

 

“校服印枸杞品牌名”,无疑是一次极其糟糕的尝试。以失败的个案为戒,重申爱心捐赠的道德伦理底线,探索得体、可操作的捐赠人利益实现方式,才能推动慈善事业更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网


责编:张莉    李军

相关资讯

  • 爱孩子,就放手让他们去劳动

    城乡信息参考网: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创造了人们的幸福生活。爱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去劳动,去接受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详细]

  • 大学校园开放的边界,划在哪儿才合理?

    城乡信息参考网:网络舆论上要求校园开放的呼声强烈。一方面,不少网友认为公立大学由财政支持,开放公众参访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应有之义,“门”开得太小有悖公立大学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现实需求不容忽视,巨大的......[详细]

  • 谨防“校园树洞”沦为谣言“发酵池”

    城乡信息参考网:“校园树洞”的价值在于为情绪提供安全出口,而非滋生恶意的阴暗角落。唯有个人守底线、平台尽责任、高校强引导,才能让“校园树洞”真正发挥倾听治愈、信息互通的功能,回归“安全、理性、有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