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录 > 正文

村官频违纪,为谁敲响警钟

时间:2016-09-18 | 作者:未知  |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 点击: 1404 次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数据显示,截至8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今年共通报325起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在通报的325起案例中,约有218起案例是“村官”涉腐,占比67%。“村官”成为主要的违纪群体。

 

中央的扶贫好政策,要落实到生活在乡村的贫困户身上,才算真的好。中央的惠农扶贫资金,从国库拨出,经过省市县乡村,一级一级,一环一环,最后一分不少地“平安抵达”贫困人员手中,才是真的惠农扶贫。

 

为了扶贫资金的“平安抵达”,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从预防角度来说,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经手部门,每一个经手的具体工作人员,都是廉政风险点,都是预防工作对象。从设立宏观层面的扶贫政策,到完善资金监管的财务制度,乃至微观层面的扶贫人员情况的统计、核查、扶贫资金的发放,需要环环相扣,处理好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扶贫资金“平安抵达”。监督部门从预防宣传,到跟踪监督,从揪出“蛀虫”,到查漏补缺,都是为了扶贫资金的“平安抵达”。

 

从检察机关查办的诸多扶贫腐败案例来看,把扶贫资金当作“唐僧肉”来盯着的人,各个环节都有。村官作为其中一个环节,本不奇怪。但从现在通报的案例来看,超六成的腐败问题发生在村官这个群体,就不能不引人发问了,也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了。

 

扶贫领域的腐败集中发生在“村官”这个群体,让我们很明显地看到扶贫这个“木桶”的短板在哪儿。它提醒有关部门:我们设计严密的扶贫资金发放制度在最后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贫困人员的“救命钱”已经到了他们身边,却被装入了“村官”的口袋。它也提醒承担监管和廉政预防责任的部门,“村官”可能是整个廉政预防体系的薄弱环节。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把中纪委通报的情况看作一记警钟,就不能仅仅看作是敲给“村官”听的,也应该是敲给承担监管和预防职责的有关部门听的。

 

进一步来说,群众身边的腐败,带给这些群众的恶劣影响,远远大过新闻里播放的那些腐败大案要案。特别是扶贫领域的腐败,直接影响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它对党和政府形象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知和信任,除了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途径,更主要也更直观的,是通过身边的公务人员来获得的。对于身处偏僻乡村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的农村群众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村官”就是政府的象征。因此,一个村官的腐败,伤害的不是一个两个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感情,而是一个村庄、一批群众对党和政府依法治国、强力反腐的信任和支持。(郑博超)

 

由此可见,“村官”成为扶贫腐败主要违纪群体这一警钟,更不应该只让“村官”感到震惊。

 

来源:检察日报

 

责编:长弓    唐敏

 

相关资讯

  • 把党的支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城乡信息参考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将党的支部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取得显著成效。在党支部建设百年之际,系统地回顾和梳理党支部的发展历程及其......[详细]

  • 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要有新办法新举措

    城乡信息参考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详细]

  • 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城乡信息参考网: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历史的洗礼积淀下来的优秀成果,是革命精神和文化的宝藏,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