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 > 正文

水稻“染绿”了沙漠边缘的十一团

时间:2022-06-11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833 次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稻“染绿”了沙漠边缘的十一团


  


      城乡信息参考网新疆讯特约通讯员 古丽米热 闫亚鹏 杨品文)塔里木河流经第一师境内广袤的土地,形成了独特的土壤特质和沙漠气候。地处塔里木河南岸、沙漠边缘的的十一团依托新技术和发展理念,种植耐盐碱水稻,为十一团增添了一抹稻田“绿”。


 


    “一定多关注稻苗长势,看看有没有水,有没有虫,肥料是否够充足,然后进行相应的护理,这样才能保证稻谷的产量……”69日下午,该团农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谢小云穿梭在稻田里,提醒着职工进行合理的稻田管理。“这个‘新稻11’的品种非常适合在缺水的盐碱地种植,可节约灌溉用水75%以上。不仅如此,这个品种产量也比较高,亩产量超过300公斤。”谢小云介绍,新品种具有耐盐碱、节水抗旱、优质稳产、省肥省药、绿色生态的特点,适应水稻绿色生产要求,是当前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优质选择。

 

    果不其然,一畦畦翠绿的水稻,一行行茁壮的稻苗,长势喜人。

 

    在漫漫荒漠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如今的十一团生机勃勃,广阔的稻田,郁郁葱葱,随风摇曳。这里凭借得天独厚的沙漠气候和悠长的种植历史,引入天山雪水水灌溉农田,因地制宜,不断改良土地,尝试种植节水型耐盐碱地水稻。目前,该团水稻种植面积2170余亩,总产量65余万公斤,总产值180余万元,实现职工土地流转和返聘务工双向双倍增收。


 

    此外,该团在不断探索治理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过程中,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节水灌溉为前提,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走生态治理、产业振兴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路子,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一步让产业融合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引擎”,真正让荒漠沙山变成金山银山。

 

    “沙漠边有了‘水稻绿’,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在改善,生存环境在变好,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该团八连职工吴海东说。


责编:林夏     王慧

相关资讯

  • 推动优化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叙事

    城乡信息参考网:当前,全球化深度交融,国际传播格局深度重构,面对单边主义撕裂、技术革命重塑与文明冲突加剧的时代困局,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要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详细]

  • 溶洞垃圾堆到“十层楼高”,不能曝光了才重视

    城乡信息参考网:据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天然溶洞内垃圾堆积成山,“至少有十层楼高”,大量污水从排污管道直排溶洞内,给溶洞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威胁。9月27日,贵州毕节黔西市......[详细]

  • 以自主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城乡信息参考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从全面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基因编辑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