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 > 正文

勿让“碎片化”追剧带偏创作

时间:2020-11-11 | 作者:未知  | 来源: 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928 次

见仁见智

 

作者:卞芸璐(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观众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通过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追剧的现象,在年轻观众群体中越来越普遍。无须整块时间,不用连续观剧,只要在相关平台搜索剧集话题关键词,或者关注一些影视知名账号,观众们就可以把新播剧集的名场面一网打尽。更有甚者,会选择观看一分钟看全集的视频剪辑,把整集情节囫囵吞下。

 

在移动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大背景下,观众利用碎片时间看剧、谈剧,本来再自然不过。但当碎片化追剧取代了影视作品观赏,让速食成为常态时,这种观看习惯就值得警惕了。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虽然从传播过程来看,碎片化追剧是在接收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其根本原因并不都在观众这一端。大部分观众最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也不是没有耐心追剧,而是在曾经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害怕在一部注水剧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选择通过图文信息和短视频撷取精华,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速食习惯。

 

在观众这种速食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经济和剧集宣传方的营销手法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热播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部分剧集宣传方也看中了碎片化传播覆盖面广、下沉度高、引流能力强的优势,主动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传剧集相关短视频,甚至做了分门别类的细分服务。比如,某部热播都市话题剧在抖音平台的官方账号上,就分出了金句、段子、情感戏等不同合集,每一集的相关桥段都会被收录其中,完美服务了习惯碎片化追剧的观众们。

 

表面上看,碎片化追剧让观众节约了时间,令网站收获了流量,为剧集揽收了话题热度,是个顺应潮流的三赢选择。但事实上,这种速食习惯对电视剧作品质量、观众媒介素养乃至整体创作环境,都造成了隐形却又巨大的伤害。在碎片化的短视频中,人物的性格与心理逻辑被简化为人设,冲突的发展与激化被精简为名场面,情节的跌宕起伏被浓缩为反转。观众看似看懂了剧情,但作品的节奏被破坏了,人物的意味消散了,价值和意义的输出也沦为了口号。

 

更进一步说,当观众丧失了连续观看的耐心,当充斥网端的都是断章取义的片段,电视剧作品的艺术完整性应当如何传达?当被片面解读的碎片化段落插着道德义愤的翅膀深入人心,还如何保证舆情和作品表达的一致性?当电视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在碎片化追剧习惯的影响下审美心理日渐浮躁,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创作生态又如何为继?

 

电视剧既是文化产品又是艺术作品,既要实现传播的经济循环,又要保证意义循环的畅通。碎片化追剧是对经济循环的疏通,却也堵塞了意义循环的要道。

 

在艺术生产中,创作与接受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更是如此。在图文和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中,拥有火爆、刺激的话题,追求单点突破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广泛讨论。这种媒介偏好已经对当下电视剧创作的美学倾向产生了影响。比如在都市剧中,以性别冲突、代际冲突为代表的争议性话题,成为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但很多作品中的话题是策划出来的,人物浅显、背景虚化、冲突悬浮。这样的话题除了能挑起观众的情绪,为碎片化传播提供更多燃料,并没有太多艺术意味和审美价值。

 

任何艺术形式的受众都靠作品来培养。如果说碎片化追剧是注水剧盛行的后遗症,那在现实主义与精品化复归的新趋势下,创作者就不应再被这种畸形的接受方式牵着走。归根到底,只有回归常识、涵养品质,才能成就经典。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

  • 630余家媒体集中发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城乡信息参考网:今年,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630余家媒体发布报告,发布媒体数量较去年增加50余家,部分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扩大报告范围,吉林、四川等18个省份实现省市县三级媒体覆盖......[详细]

  • 王安石作文“不近人情”说辨正

    城乡信息参考网: 清人魏禧论王安石文,称之“如高士谿刻,不近人情”(《魏叔子文集》),刘熙载更具而论曰:“介甫文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恻呜咽,语语自腑肺中流出,他文却未能本此意扩而充之。”(《艺概》)诚然......[详细]

  • 推进城乡融合 让幸福“无差别”

    城乡信息参考网:“社区将继续拓展‘城乡融合’的覆盖范围,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努力让进城居民在社区享受到更便捷高效、更温暖贴心的服务。”团结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学萍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