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研究揭示癌细胞产生抗药性的机制

时间:2020-06-09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957 次

新华社悉尼68日电(记者陈宇)澳大利亚团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旦暴露在靶向抗癌药物前,癌细胞相关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就会大幅提升变异的几率,进而使癌细胞发展出抗药性。这项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有望用于开辟新的抗癌策略。

 

为了揭示影响癌症耐药性的潜在因素,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等机构参与的团队分析了癌症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前后的活检样本。研究发现,已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癌细胞比治疗前样本表现出更高水平DNA(脱氧核糖核酸)损伤。

 

研究人员解释说,暴露于靶向疗法的癌细胞产生随机基因变异几率显著高于未接触抗癌药的癌细胞,这一机制被称为应激诱导突变,黑色素瘤、胰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都能利用该机制发展抗药性。

 

研究揭示,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癌细胞应激诱导突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蛋白质就像一个压力传感器,当正常细胞遇到环境压力时,它可以告诉细胞停止生长;而当癌细胞遭遇抗癌疗法时,它会改变与癌细胞DNA复制和修复相关的基因表达,例如将负责DNA复制的聚合酶从高保真状态变得容易出错。这就导致癌细胞出现更多基因变异,并最终助长其抗药性。

 

领导该研究的加文医学研究所教授戴维·托马斯对新华社记者说,这类基因变异可以改变某些蛋白质的形状,从而让锁定这些蛋白质的靶向抗癌药失效。

 

研究进一步发现,提升基因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发生率只是暂时的,癌细胞发展出抗药性后就会回到正常的高质量DNA复制过程,以确保自身生存。尽管增加的基因突变率提高了癌细胞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但它也随机破坏了细胞其他部分,这会对癌细胞自身产生有害影响。托马斯解释说。

 

根据这项研究,团队提出将常规靶向抗癌药物与靶向DNA修复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以改进现有抗癌疗法。动物实验显示,与仅使用靶向抗癌药相比,联合用药能大幅减少小鼠体内癌细胞生长。

 

来源:新华网


责编:李雪    祝海洋


相关资讯

  • 磷石膏综合治理:一场点“渣”成金的绿色魔法实践

    城乡信息参考网: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的磷石膏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它可能成为城市建筑的“绿色筋骨”,可能化作农田沃土的“有机养分”,更将成为新时代发展理念变革的生动注脚,引领更多......[详细]

  • 东南大学团队破译心脏发育密码

    城乡信息参考网: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中胚层和内胚层器官原基的精确定位及形成机制成了困扰学界百年的“世纪难题”。如今,这一僵局被中国科学家打破。18日,东南大学林承棋、......[详细]

  •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着力点

    城乡信息参考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自1984年创立以来,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启了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伴随互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