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角色要为时代歌唱

时间:2020-03-24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108 次

角色要为时代歌唱(艺术生涯·“梅花”这样绽放 ⑥)

 

今年是我唱秦腔的第四十一个年头。1980年,喜欢戏曲的父亲将11岁的我送进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是中国梆子戏鼻祖——“秦腔”的最高学府。过五关斩六将,我有幸被“千里挑一”地选中,但人才汇集的压力,坐科训练的艰苦,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一度让我陷入迷茫。最终还是自己不服输的性格占了上风。经过七年坐科,毕业时我有机会在《杨七娘》中担纲主演,连演60余场。这不仅成为我的拿手戏,也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

 

之后,老师根据我的条件为我排演了《西湖遗恨》等传统剧目,剧团的大力托举,观众的高度认可,角色的全情塑造,让我开始体会到戏曲舞台的无限魅力。随着改革开放,许多外来流行艺术形式涌来,戏曲似乎成了“冷板凳”。很多朋友劝我下海经商,我谢绝了;有人邀我加入其他艺术门类,我推辞了;还有人以丰厚酬金请我私下演出,我也毫不犹豫地拒绝。我收获了更多时间,用于读书和思考。“学然后知不足”,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演出实践的不断丰富,我更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沉下心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才能超越自我,创造精品。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之人。我的第一部现代戏《留下真情》塑造了一位改革浪潮中女企业家形象。戏曲演员不怕演传统戏,却最怕演现代戏,因为前者有传统程式可借鉴,有服饰道具辅助表演,现代戏则不然,要将当代人物的“生活现实”提炼成“艺术现实”,难度更大。如何从程式表演向生活化表演转型,对当时20岁出头的我是很大挑战。我反复阅读剧本,悉心揣摩人物心理和性格、处理表演和唱腔……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取得表演上的重大突破,一举拿下当年的“梅花奖”,也为以后的现代戏创作积累了经验。

 

我的第二部现代戏作品《迟开的玫瑰》写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敢于牺牲、勇于担当、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大姐形象。表演中,我抓住乔雪梅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遵循她的思想轨迹,将一个人从19岁到36岁的精神成长史鲜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该剧演出当年就引发了数十所高校莘莘学子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并且连演20年不衰,走过了20多个省区市,名列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获得首届国家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在内的中国戏剧类所有大奖。而我通过该剧800余场的演出,成长、成熟。凭借乔雪梅的成功塑造,我摘得艺术生涯的“二度梅”,也获得了文华表演奖、白玉兰主角奖、中国戏剧奖表演奖。

 

此后,我又陆续创作演出了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项链》、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碗碗腔历史剧《杨贵妃》等剧。大量不同类型的角色和形象,也记录着我的艺术年谱。从我自己的从艺经验来看,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观众长期、广泛的关注与喜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真正地从生活中来,真正地与当下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价值观念相碰撞,实现了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歌唱。走上艺术管理岗位之后,我开始更多地思考古老的秦腔如何更好地与时代融合,在今天得到长足发展。(李梅)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

  • 当展览成为一张生宣,“写意”何为——评展览“三家门下转轮来”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年来,传统经典古画成为了热门IP,从《千里江山图》到《富春山居图》再到《清明上河图》等,它们不仅成为展览中的重磅嘉宾,更为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贡献了创作灵感和流量噱头。不容忽视的是,随......[详细]

  • AI时代艺术向何处去

    城乡信息参考网: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成为艺术领域的创作媒介和参与者。艺术与科技的互构与共生最终都指向人类对“可能性”的永恒探索——科技提供实......[详细]

  • 精品化是微短剧创作的必由之路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就推动微短剧繁荣发展和规范管理方面进行解答并介绍正在制定的《微短剧管理办法》,为微短剧良性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