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使命感是创作最无法“外包”的

时间:2025-06-07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2427 次

作者:王

 

    我们正身处一场创作结构的震荡之中。在音乐领域,AI可以用一句提示生成旋律、歌词、编曲,完成整套制作流程;它可以模仿任意歌手的声音与风格,复刻审美而不需理解意义;它还可以24小时不休地产出作品,但这些作品却不需要署名,也无人对其负责。

 

    这场技术革命的影响并非“未来将来”,而是此刻发生。AI冲击的是创作领域的关键结构。如流行音乐行业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曾依赖词曲工厂、编曲人、Demo制作者、歌词优化师,但这些岗位正被AI快速替代。再比如传统音乐以手工与技艺为荣,如今却要面对“听起来像”的仿制品充斥平台,听众分不清,创作者无处申诉。更残酷的是,AI所带来的海量内容泛滥,让平台推荐机制倾向于“频率高”“响应快”的生产方式,反而让“用心做出的作品”被淹没。

 

    我们还能守住什么?有4件事是AI无法承担而人类必须继续坚持的。一是表达意图的设定权,AI不会真正理解情绪、文化、立场,它只是模仿和排列,人类必须仍然是那个设定表达方向的人。二是版本选择的判断力,在10AI产出版本中,选择“哪一个才代表我”,这一判断,是创作者的灵魂所在。三是为表达署名并承担后果的责任感,AI不会被批评、不会被质疑、不会被追责,而人类创作者,应该也必须是那个站出来说“我认同这个作品”的人。四是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与文化担当,真正的艺术创作,从来不仅仅是“制造内容”,而是为这个时代留下一种声音、一种姿态、一种立场。艺术家不是内容搬运工,而是文化现场的见证人。使命感是创作最无法“外包”的。

 

    这就是人类创作的尊严边界。AI成为创作引擎后,创作者必须完成一次进化——不再是单纯写作者,而是控制生成方向、选择表达结构、承担文化责任的那个人。我们不再比谁写得最全,而是比谁判断得更准、表达得更真。

 

    我们既不能无谓地恐慌,也不能乐观地自负。AI时代,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些愿意承担判断责任、敢于对表达“签名”的人,是那些有情怀、有审美、有使命感同时又有新技能的践行者。这将是未来创作的门槛。

 

(作者为作曲家、音乐制作人)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林夕    陈娟

相关资讯

  • 当展览成为一张生宣,“写意”何为——评展览“三家门下转轮来”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年来,传统经典古画成为了热门IP,从《千里江山图》到《富春山居图》再到《清明上河图》等,它们不仅成为展览中的重磅嘉宾,更为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贡献了创作灵感和流量噱头。不容忽视的是,随......[详细]

  • AI时代艺术向何处去

    城乡信息参考网: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成为艺术领域的创作媒介和参与者。艺术与科技的互构与共生最终都指向人类对“可能性”的永恒探索——科技提供实......[详细]

  • 精品化是微短剧创作的必由之路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就推动微短剧繁荣发展和规范管理方面进行解答并介绍正在制定的《微短剧管理办法》,为微短剧良性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