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 > 正文

发朋友圈谩骂污辱他人构成名誉侵权

时间:2019-08-08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002 次

   微信作为一款主流社交工具,其朋友圈功能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点滴、心情随想的一个重要平台。然而,由于其公开性,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内容稍不注意便有可能引发侵权。

 

日前,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就判决了一起因当事人在朋友圈骂人最终赔偿对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案子。

 

据悉,柳某与皮某是微信好友。今年128日晚,皮某在微信应用程序中以微信号为“p*****91*”、微信名为“皮××”的个人账号朋友圈中发表言论,称柳某“破坏了别人家庭就该夹起尾巴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到头来当小三,真是给你祖宗十八代都蒙羞!”“哪个都没屏蔽,随便看,敢做就堵不住让人说!”同时配有柳某照片一张。130,皮某又在其个人账号朋友圈中发表相关文字并配图。

 

当天,柳某委托律师向皮某发出律师函,要求皮某删除针对柳某的所有不当言论,并在微信平台公开发布道歉信息。皮某收到律师函后,删除了自己于128日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但双方就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未达成一致意见。因此,柳某诉至合川法院。

 

合川法院经审理认为,皮某出于个人情绪和主观推断,擅自在微信平台上公开发布柳某照片,并配上关于柳某隐私及带有侮辱性的文字,导致柳某名誉受到损害。皮某的行为已构成名誉侵权行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皮某发表言论的范围仅限个人朋友圈,且及时删除128日的评论,对柳某名誉的影响力有限。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及造成的后果,判决皮某立即删除130日在微信朋友圈中所发布针对柳某的不当言论,并于判决生效后3日内赔偿柳某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同时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表道歉声明(内容由法院审定)

 

承办法官称,随着自媒体平台的普及和应用,个人言论自由的时空范围已被极大地拓展。新媒体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矛盾、新问题。在自媒体平台上,言论超出应有界限的情况时有发生。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社交参与者在网络发表言论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文明有度地发表言论,切勿逾越言论自由的界限。(记者 战海峰)

 

   (原标题:一男子在朋友圈骂人被判罚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法官释法发朋友圈谩骂污辱他人构成名誉侵权)


来源:法制日报


责编:王丽    李丹

相关资讯

  • 苗乡山村气象新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走马乡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过去,这里是武陵山深处一个环境差、矛盾多的落后小山村。近年来,随着人居环境改善、基层治理创新和产业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详细]

  • 云南红河州:就业就在家门口

    城乡信息参考网:为推动更多群众从“出远门”务工转向“近家门”就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积极用好政策工具,多措并举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同时延伸建设“家门口的就业孵化园”。据......[详细]

  • 智能穿戴设备上新榜 城乡消费两头旺

    城乡信息参考网 :今年以来,西宁市积极开展汽车、家电、油品等促消费活动,加大力度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并推动“农体文旅商”融合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西宁社会消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