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健 > 正文

不存在的补脑保健品,为何总有人趋之若鹜

时间:2018-12-26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203 次

高考期间,各类宣称能“提高智商”“益智补脑”的保健品又纷纷展开了宣传攻势。据报道,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醒家长和考生,保健食品非药品,“补脑”“健脑”不可信,我国从未批准过任何“补脑”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已批准的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也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和缓解脑力疲劳等。

 

“从未批准过的”补脑保健品,为什么总能在各种渠道大肆宣传,吸引消费者?从保健品生产商和销售方来说,这或许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保健品不是药品,不会有明显的疗效,最多只是辅助治疗而已。既然吃了短期内没有明显效果,那么,凭什么吸引消费者购买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强大的广告营销。据媒体调查,许多国内成功的保健品入市初期都将广告投入设定在30%~60%之间,而保健品的成本只占零售价格的10%左右。可以说,大部分保健品都是靠广告“宣传”出来的。

 

除了大量投入广告以外,要想从同类竞品中“脱颖而出”,夸大宣传、虚假宣传也就成了一些企业的“必然之选”。近年来,一些保健品企业靠编造故事、炒作概念赚得盆满钵满。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一些“神医演员”,在不同的广告中扮演不同的“专家”“神医”,用编造的身份忽悠消费者购买产品。这类靠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的保健品,其品质可想而知。因此,网上不时爆出有人花数万元、数十万元买保健品,最后却“吃”进了医院的新闻。

 

对涉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保健品,有关部门当然应该严肃查处,不给它们继续坑害消费者的机会。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被夸张的广告“噱头”所吸引。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力的快速增长,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也随之迅速增长。这为保健品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大多数人来说,几百上千元的保健品支出根本“不是个事儿”。人们越来越舍得为自己投资,在健康问题上尤其如此。

 

更何况,虽然广告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广告不能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食药监总局也多次提醒,不要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保健品。但是许多保健品仍然采用各种方式来明示或暗示自己的疗效,比如“提高智商”“益智补脑”等等。而这些功效往往是消费者迫切需要、现实又难以满足的。这时,商家的宣传就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买一盒试试呗,万一有效呢——在诱惑面前,很多人难以保持理性。特别是在高考这种人生重要时刻,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考生和家长们也愿意一试。这种心理正是违规宣传的保健品生存的土壤。

 

但是,正如市场监管总局在提示中所说的,提高成绩还是要依靠平时的刻苦学习和积累,并没有短时间提高智力和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消费者急功近利的心态,只能养活一些说大话的企业。

 

当然,由于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仅从消费者一端不可能解决虚假宣传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企业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通过依法依规宣传赢得市场。目前,国内保健品品牌的消费者信任度普遍较低,一些企业通过广告营销迅速地繁荣又迅速地衰败,正是市场的前车之鉴。要想摆脱“短命”怪圈,打造消费者信任的优秀品牌,还是赶紧放弃虚假宣传的“小聪明”,把精力用在做好产品上吧。

 

 来源:光明网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

  • 普及安宁疗护,需更多理解与配合

    城乡信息参考网:安宁疗护从试点走向普及,需要更多理解与配合。从患者家属的观念转变,到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从支付机制的完善,到社会支持的强化……每个环节都需多方协同。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终末期患者在生命......[详细]

  • 悄然走红的“养雌粉”,是养生新方还是健康陷阱?

    城乡信息参考网:最近,“养雌”的概念悄然走红,宣称可以改善经期不适、久备不怀、面色苍老、更年期不适等问题的“养雌粉”成了不少女性钟爱的食养产品。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苗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详细]

  • 体重管理,并没想象中那么难

    城乡信息参考网: 不久前,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分会发布的《成人健康体重管理白皮书(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73%的受访者表达了体重管理期望,64%愿意付诸努力,真正行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