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正文

回收出口产品是拯救中小企业、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二)

时间:2018-04-23 | 作者:刘向群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网 | 点击: 1269 次

一、回收出口产品是解决资源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城乡信息参考网讯:为防止污染,主管进口再生资源的环保部对进口的种类、企业都有严格的要求,进口时还要经过48小时熏蒸,病菌已被全部杀灭。据商务部统计,进口再生资源的环境代价仅为矿产资源的1/10。


如:进口一吨洋垃圾中的废纸,可少砍17棵大树。我国每年进口的4000万吨废纸等于保住了6.8亿棵大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亿吨。如果没有废纸的进口,30年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便已枯竭。


如:回收1万吨再生资源平均可节约矿产资源3万吨、增加GDP一个亿、节约标准煤2万吨、减少三废排放3万吨、安置就业500人。


如:发达国家的汽车平均行驶8万公里便报废、电器平均2万小时便更新。这些所谓洋垃圾在市场的推动下流入欠发达国家,使那里的贫困人口用上汽车、家电的时间几乎提前了半个世纪。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中国,由于禁止进口“洋垃圾”,致使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家电、汽车普及率远远落后于许多非洲国家。


如:被视为“洋垃圾”之最的旧服装,如通过正常渠道进行48小时熏蒸,清洁程度及质量远远超过我们捐赠给贫困山区的旧服装。


如:改革开放之初,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我国中小企业,其装备80%来自外企淘汰的“洋垃圾”和国企淘汰的“土垃圾”。


如:既然中国乃至全球的贫困人口尚不具备购买新车、新家电、新服装、新装备的能力,如果不允许他们使用几乎不花钱而且有八成新的“洋垃圾”,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使用权。


因此,回收出口产品并非进口洋垃圾,恰恰相反,进口的是绿水青山、油田矿山;是实现绿色发展、拯救中小企业的根本出路。正如习主席所说:“变废为宝是一门艺术”;钱学森同志认为:“如果搞好废弃物的再生,两个世界难题(资源与环境)就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国家大事…;应当成立资源再生委”。


理论上讲,利用任何资源都会有环境问题。遗憾的是,我国每年近万亿的环保经费几乎全部投入体制内的制造业、矿冶业,而体制外的中小企业、再生企业则很难分得一杯羹,因而造成环境问题突出的假相。加上国内外矿冶业因无力与再生资源竞争,只能利用人们对“洋垃圾”的偏见拚命夸大再生资源的环境问题(全世界都把再生资源视为城市矿产只有我们称之为“洋垃圾”),因而误导了我们的政策。



如:所谓“洋垃圾”危害最严重的广东贵屿,据当地政府的保守统计,贵屿每年从洋垃圾中回收塑料60万吨(相当于240万吨石油);铁、铜、铝、锡等五金25.8万吨;贵金属6.7吨,其中金5吨、银1吨、钯0.7吨。改革开放以来,贵屿共为国家提供了有色金属180万吨、塑料2400万吨及900万吨优质元件。据统计,获得等量的原料,贵屿的环境治理费仅为矿冶业的1%。专家介绍:电子元件的平均寿命为50万小时,发达国家平均2万小时便废弃,从中拆解出的元件比新元件的合格率还高6个百分点,而价格仅为新元件的5%。据统计,我们禁止回收电子产品,使每年数以亿计的芯片只完成其寿命的1/30便被废弃,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如能回收,我们还怕美国的封锁吗?正是贵屿等地提供的廉价原料和元件,使珠三角成为“世界电子产品之都”。如果由国家开矿、建厂形成珠三角目前的产业规模,至少需要100万亿的投资、150年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以及付出上百倍的环境代价。正所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按国家规定,进口的前苏联废弃航母应属“洋垃圾”,走私6万吨洋垃圾依法当诛。但这一“洋垃圾”改装的辽宁舰却使我国拥有航母的时间提前了30年。据统计,国人深恶痛绝的“洋垃圾”中,“中国制造”所占比例最大。也就是说,中国既是“洋垃圾”的最大反对者,又是最大的制造者;既是责任延伸制的最大倡导者,又是最大的破坏者——拒不回收每年出口的8亿吨产品。因此,回收出口产品不仅是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根本出路,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否则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最不负责任的国家。(待续)



责编:三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