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正文

[独家]“守着粮仓买洋粮”拷问农业供给侧改革痛点

时间:2016-10-20 | 作者:未知  | 来源:中国城乡新闻网 | 点击: 1574 次

半月谈网评论员李钧德、张兴军

 

身处老牌产粮大省,市民们吃的面包或蛋糕部分原料竟要依靠进口小麦;面对农民辛苦收获送上门来的成车小麦,一些面粉加工商却表示无粮可用……近日,媒体报道河南部分企业“守着粮仓买洋粮”的怪象引发广泛热议,这一方面折射出粮食连年增产喜讯背后的隐忧,另一方面也拷问着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痛点,发人深思。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区,2016年河南小麦总产达693.2 亿斤,再获丰收。此前该省已实现连续十三年增产。与此同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177.535 万吨,同比增长27.3%,作为小麦产量第一大省,其中河南今年上半年进口小麦近4 万吨。说起“国粮没有洋粮香”,一些粮食加工企业直言不讳:进口麦品质好,价格也比国内低,“如果不是配额限制,肯定全部都用进口麦。”

 

“守着粮仓买洋粮”的尴尬,凸显的是农业新常态下粮食产业链在供需方面的结构性矛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粮食生产更多聚焦产量,由此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升级,人们的饮食开始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新兴面食产业对优质小麦原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此间的粮食生产仍然延续多年惯性,导致优质麦供应不足,部分加工企业原材料紧张,进口麦大量流入,普通麦粮堆高筑、积压严重,由此形成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局面。

 

从农民忧心“卖粮难”到企业烦恼“买粮难”,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破解相关难题,应牢牢抓住粮食生产的供给侧改革这个“牛鼻子”。这是资源错配引发现实难题后的市场倒逼,也是在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基础上提质增效的势所必然。对此,既要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不断促进生产环节的标准化、专业化,也要注重市场环节的价格引导,通过改革逐渐打破政策市主导的混收混卖模式,让好粮食真正卖出好价格,实现用市场手段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粮食的品种、品质、品牌,最终让脱节的供需两端达成匹配。

 

夯实粮食之基,方能筑牢百业之根。新常态下的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近则关乎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远则事关我国粮食安全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稳妥把握,不敢稍有松懈。

 

 责编;三丰  


相关资讯

  • 赫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多举措开展城乡生活垃圾治理  推动城市管理提质增效

    城乡信息参考网: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得好,不仅能改善生活环境、保护生态、促进资源循环,还能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社会文明。一是赫章县住建局督促各乡(镇、街道)、城区环卫公司及垃圾转运公司及时清收转运生活垃圾,......[详细]

  • 烘干厂里看夏收

    城乡信息参考网:见到源鼎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杰时,他正指挥着工人帮忙,将一台卡车上满载的稻谷卸入烘干机。张杰告诉记者,今年7月3日“开机”以来,公司已烘干了近2000吨稻谷。最忙时,全部6台烘干......[详细]

  • 信贷资金助力夏粮颗粒归仓

    城乡信息参考网 :今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丰收。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250斤左右,比去年足足高出约百斤。更让我安心的是,夏收前一个月,农业发展银行就联合枣庄市金丰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上门勘查,不仅签下保底收购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