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 > 正文

育儿补贴“投资于人”托举未来

时间:2025-08-09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190 次

日前,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1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普惠式生育支持政策,也是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突破,体现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导向。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面向育儿家庭直接发放现金补贴,此前已在多个省份有过探索。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释放出国家对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其背后是我国对于“投资于人”的长远考量。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均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从国际实践看,生育支持需要综合施策,以现金方式直接补贴生育家庭,帮助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可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低收入育儿家庭来说也更直接、更实惠。


据测算,国家育儿补贴每年将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从总额看,这项支出不是个小数目,虽然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仍需要综合考虑可支配财力和地区间平衡等现实问题,算好这笔“投资于人”的经济账、长远账。


算好经济账,需权衡财政支出与民生效益。短期内,政策实施会增加财政压力,但这种现金补贴,可以更灵活地用于育儿消费,对内需形成直接刺激。有网友戏称每月300元补贴“不够买一罐奶粉”,但对于低收入育儿家庭而言,可以起到一定的兜底作用。如果再叠加税收扣除等举措,相当于增加了育儿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对于提振生育意愿能起到促进作用。类似举措在此前部分省份试点中已释放积极的政策效应。


算好长远账,需强化政策可持续性。国家育儿补贴制度被称为“投资于人”的里程碑,尽管能否实质性地改变生育意愿还有待观察,相关政策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但其起步意义重大,彰显了政策诚意。不过,在育儿成本抬升的背景下,政策效能会逐步减弱,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因财政差异在执行上打折扣的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对政策举措的不断优化,持续释放长期红利。


作为宏观政策的创新之举,“投资于人”有利于促进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以育儿补贴制度为起点,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投资于人”政策举措落地实施,让我国经济发展充满民生温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责编:三丰    李蓉

相关资讯

  •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提示 警惕反游戏卖课消费陷阱

    城乡信息参考网:8月21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借反游戏、戒网瘾制造焦虑进而卖课的现象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落入消费陷阱,不要让焦虑掏空钱包。...[详细]

  • 外伤性鼓膜穿孔保守治疗无效?

    城乡信息参考网;外伤性鼓膜穿孔是如何发生的呢?它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两种情况。直接损伤包括挖耳不当,比如使用棉签、发卡、挖耳勺等工具挖耳过深或用力过猛;异物入耳,像尖锐物体如火柴棍、笔尖意外插入;还......[详细]

  • 立秋食养 先清后补

    城乡信息参考网: 秋季提倡“早睡早起”,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帮助恢复体力;早起能承接阴气舒发,让身体更好地适应清晨的凉爽,减少秋乏感。可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清晨或傍晚进行,既能促进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