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 正文

“三胎贷”不应是营销噱头

时间:2021-06-09 | 作者:未知  | 来源:城乡信息参考 | 点击: 686 次

郭子源

 

日前,一张与三胎概念有关的贷款海报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并引发公众热议。具体来看,是某银行为20岁至50岁的自然人提供生育消费贷,一胎、二胎、三胎的最高贷款额度分别为10万元、20万元、30万元。

 

联系起之前个别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墓地贷,网民将此次推出的贷款简称为三胎贷。很快,涉事银行便发布声明表示,该贷款仅处在内部评估阶段;随后,该银行又进一步表示,就目前评估的情况看,该行现有消费贷款能够覆盖相应需求,暂不计划推出以上产品。

 

笔者认为,作为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开拓市场、推动消费升级本无可厚非,也应予以鼓励。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博眼球的营销手段和宣传噱头,那就偏离了金融服务初衷。如果再涉及不审慎、不合规行为,那么必须立即整改。

 

不论三胎贷还是彩礼贷”“墓地贷,它们本质上都属于消费贷款。作为一个重要的贷款品种,消费贷款目前已被大多数银行推出,资金可用于装修、教育、美容、育儿、婚嫁等日常消费环节。也就是说,既有的消费贷款本就涵盖了生育、彩礼、墓地等特殊消费用途。

 

既然如此,银行为何要将这些特殊用途单独拎出来作为贷款产品的名称?显而易见,此举更容易博眼球,也更有利于市场营销。

 

但是,市场营销不是做噱头,不能偏离业务本源。从此次生育消费贷的具体设计看,一胎、二胎、三胎的最高贷款额度分别为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但根据银行的信贷审批原则,借款人能够借到的最高贷款额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借款人的收入来源、还款能力、信用状况、资金用途等,该银行仅以生育胎数来限制贷款的最高额度,无疑有蹭政策热度之嫌。

 

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银行营销消费贷款的行为?笔者认为,要辩证、理性看待,该行为与外部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有关。

 

首先,按照金融规律,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实体企业信用风险上升的情况下,个人贷款往往是银行利润的稳定器,而消费贷款正是个人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近年来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如何获得更多客户?如何完成业绩考核?这些都迫使基层业务人员使出浑身解数地搞创新,类似于三胎贷这样的所谓产品创新也就不足为奇。

 

最后,由于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毫无疑问,消费贷款的发展力度将继续加大。但需注意的是,消费贷款的服务重点是中低收入人群,业务初衷是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银行切不可单纯地将其作为冲业绩、创营收的手段。同时,各银行还要严格管控消费贷款的资金流向,避免其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领域。

 

 

 来源:经济日报


责编:管理员

相关资讯

  • 多地密集推出“好房子”建设地方细则

    城乡信息参考网:近日,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提供更多满足群众改善型需求的“好房子”。...[详细]

  • 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

    城乡信息参考网:减税降费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减税降费能够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有助于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减税降费可......[详细]

  •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

    城乡信息参考网: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要服务于高标准农田的高效利用。一方面,强基固本,练就种好“饭碗田”的真本领。在“田成方、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的有利条件下,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种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