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奕宸
年代剧《南来北往》围绕铁路警察的工作和东北大院的生活两条主线展开,讲述了年轻乘警汪新与师傅马魁携手破案的故事,通过一列火车、一群邻里,展现了人间百态和人情冷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多线交叉叙事与极具年代感的生活
《南来北往》以年轻乘警汪新的个人成长为主线,兼顾多线交叉的叙事方式,既展现了乘警、乘务员们在列车上的工作情形,又有他们在工作之外的生活图景;既有老一辈人的情感纠葛,又有年轻一代的多角关系。汪新作为一名乘警,帮大娘抓“飞鸡”,帮大叔找钱包是日常工作;处理列车上的抢劫、盗窃案件则是工作中的“佐料”。不过,“掌控”之外也有“失控”,每次的办案过程并非顺风顺水。在师傅马魁以身作则的教导下,原本鲁莽冲动、年轻气盛的汪新渐渐变得冷静沉着,面对突发情况也逐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非黑即白的固执,到心中多了懂得变通的人情味;从一开始面对贪小便宜的老大爷不愿“法外开恩”,到后来帮发烧的孩子恳请其他乘客宽容……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汪新逐渐懂得了师傅所说的“法理之外还有人情”,实现了个人成长与心理拔节。
铁路大院里温馨和谐的生活图景同样精彩,巷间邻里的欢声笑语与路旁孩童的嬉笑打闹,勾起人们悠远的回忆;那个年代幸福祥和的乡土氛围,与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契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期待。共用洗衣池、自行车接亲等生活场景,挨家串门、热闹喜庆的过年氛围,复古的信箱、贴反的对联,还有间或出现的插科打诨、豪爽又充满喜感的东北口音……这些元素无一不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轻松惬意的审美体验。怀旧是《南来北往》的镜头底色。透过镜头,绿皮火车上的“挂票”、粮票布票、国营商店等充满年代感的事物展现在观众眼前。它们虽然随着社会发展的滚滚车轮隐入历史的尘烟,却依旧在老一辈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之于那个年代的亲历者,观剧体验就像是一种对往日记忆的追寻与复返;之于新世纪的年轻人,则更像是一场新奇而美妙的“考古”之旅。
生动的人物群像和社会生活变迁的缩影
《南来北往》刻画了生动细腻的群像。剧中不仅塑造了汪新、马魁、马燕等立体鲜明的主角形象,还展现了鲜活的人物群像。伶牙俐齿的“话痨”蔡小年、爱美势利的姚玉玲,还有苦苦追求姚玉玲却爱而不得、被戏称为“沸羊羊”的司炉工牛大力等,以及因新表丢失而吵架闹分手的“准夫妻”,十年如一日在车上寻找女儿的盲大爷,因异地恋问题而渐行渐远的情侣……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大时代下普通人的缩影,透过他们的言语行为和思考方式,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侧影。
群像描写是反映社会生活变迁和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老舍的戏剧《茶馆》就是灵活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代表。在《茶馆》中,老舍选取具有象征意味的茶馆作为主要场景,使小茶馆成为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成为旧时代的一个缩影。在《南来北往》中,列车这一主要场景正如茶馆一般,作为了展现社会生活、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剧中,“小温州”在列车上贩卖从南方批发来的墨镜,新潮的款式和精美的外型让乘客们啧啧称奇,也让“小温州”赚得盆满钵满。马魁却认为这是“投机倒把”行为,坚持要给他定罪。这个情节反映出改革开放对社会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同时也隐喻着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阻力。随后的情节中,列车上还出现了商贩倒卖手表,马魁的女儿转为个体户,摆摊做“小生意”,一方面展现了改革开放的过程,也照应了那个年代的时代热潮。
乘客们南来北往,生活中一个个酸甜苦辣的故事也随着列车的轰鸣声被呈现到观众面前。将镜头对准大时代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真切展现时代变迁下普通人的心声,让观众得以寻找到身份认同、生发出情感共鸣,进而获得充足的情绪价值。《南来北往》以四十年时间跨度为纵轴,以火车线经过的南北地域为横轴,展现了一幅宏大且细致的时代变迁全景图。(陶奕宸)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责编:茹冰 李茜